儿慈会主创反拐题材儿童剧《回家的希望》上演

2016-5-4 14:09| 发布者: admin| 查看: 37961| 评论: 0

摘要:  “家长都希望孩子不要过于自我,能心中有他人,参加公益活动好处很多,但最担心的是它不可持续,仅临时性地搞一两次,效果不明显。公益要成为渗透在生活中的习惯,像呼吸一样自然。”3月31日,在全省首届校园公益 ...

 “家长都希望孩子不要过于自我,能心中有他人,参加公益活动好处很多,但最担心的是它不可持续,仅临时性地搞一两次,效果不明显。公益要成为渗透在生活中的习惯,像呼吸一样自然。”3月31日,在全省首届校园公益运动会上,有着8岁和6岁两个孩子的胡妈妈如是期待。

 
  创立项目实现公益常态化
 
  秦爸爸是成都泡桐树小学校委会的一员,孩子上三年级。他认为现在的小学生比较缺乏走进社会的机会,公益活动可以弥补这一短板。社会上的一些社团、机构、公司常常会组织募捐等慈善公益活动,但很难分辨哪些是资格的,哪些另有所图。此外,这些活动常常是一次性的,难以持续跟踪参与。
 
  “公益不能只是为了做而做,甚至流于商家的宣传工具,要有实质内容和效果监管。并且,不要总是跟这个项目、那个工程挂钩时才能做,一旦挂靠的项目停了,也就没了持续性。”秦爸爸说。
 
  对此,省儿童少年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王洁琼表示,该基金会正致力于创立独立的项目和阵地,实现公益的常态化。“公益是参与,慈善是给予,小孩或者其他弱势群体虽然没有可供捐助的资源,但仍旧是重要的参与力量,并且小孩对父母的带动影响很容易。基于这种考虑,我们以学校为阵地,强化了公益实践,如公益特色课、公益运动会、公益观察员等。不仅学生可以养成公益行为习惯,还能通过积分等设置,从合作商家募集到钱款,支持对口农村小学的建设。”
 
  “此外,还和成都浣花溪公园等首批50家单位合作,建立公益主题公园、公益街区以及公益商户,可供个人、团队根据自己方便来义演、义卖等。”王洁琼介绍。
 
  正确引导让受助者健康成长
 
  胡妈妈孩子所在的班,“承包”了中江县石垭子小学一个学生的生活费补贴。“每学期1000元,再加两套衣服,会从他一年级一直跟到六年级,其实钱不成问题,6年的都已经筹齐,”胡妈妈更担心这个父母离异的孩子如何看待这份爱心:“感觉他不自信、胆怯。既不希望他有心理压力,也不想让他对捐赠无动于衷。不知道学校会不会有相关引导,让受助学生正确看待受捐,能够健康阳光地成长。”
 
  对此,王洁琼建议,少一些针对个人的,多一些针对群体、学校的捐赠,这样不仅避免了学生个人的心理负担,也便于监控财务去向。此外,软硬件要一直跟着走,有计划地跟进援建,而不是一拍脑袋,空降一批物资。
 
  而以石垭子小学来说,这次公益运动会预计获捐两三万元,加上其他资金,捐建一个5人制足球场之后,还将为他们聘请足球教练、开设足球课等,这样,公益慈善项目才能达到持续生长的目的。